楚天金报08.12.10教育金刊
摘自楚天金报
场内场外 激荡英文魅力
你说我唱 尽显口语风采
本报记者邵娟
6日、7日,本报参与主办的第四届楚天英语大赛顺利结束,全省12个赛区的2700余名选手说故事、唱歌曲、表演课本剧,同台竞技英语。
口说英语 手舞皮影
在一块影窗幕布前,一名穿着黄袍马褂的小男孩一边操作皮影,一边用英文说着《狐狸和羊》的故事。这一独特形式吸引了评委们的眼光。
男孩名叫李坦威,是硚口区崇仁路小学二年级学生。中西结合的比赛形式是李妈妈想出来的,虽然是英语大赛,但是李妈妈认为中国元素不能缺少,于是想到了皮影。为了生动塑造狐狸和羊的形象,这对父母专程找到云梦的皮影专家为他们制作。至于影窗布幕,李妈妈坚持自己设计,和儿子一起在幕布上画花鸟、小草等背景画,忙乎到深夜。
李妈妈说,小家伙从4岁开始学英语,参加这类口语比赛可以激发他学习的兴趣。“这不,从绘声绘色地说英语故事,到排练皮影,李坦威的兴致都很高。”
外公用影像
记录孩子学英语
比赛结束,8岁的外孙女王颖刚一出赛场,外公连忙给她照相。回家后,外公便将整理出的相片加入“我爱学英语”幻灯片中。
武昌省实验小学的王颖从6岁开始学英语,外公将她学习、参赛、表演的各种细节都用影像记录下来,至今已有两年,然后制作成幻灯片。他说孩子的成长过程很宝贵,之所以选择学英语这个主题,是因为外孙女喜欢。“我会继续记录下去,给她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。”
搭建一个自信舞台
在歌曲小B组里,一名11岁女生唱完英文歌后,评委老师问她三个问题,内容均与歌曲主题有关,可是女孩一个问题都没听懂,急得直掉眼泪,评委老师只好用中文提问,引导女孩用英文回答。闪着泪花出场的孩子得到了家长的鼓励,“女儿胆子很小,在外人面前不愿开口说英语,所以我带她参加这一比赛,以提高胆量,能勇敢地展示自己,今天,她能回答完问题,就是一个进步。”
这样的选手不少。在口语测评现场,外教们的提问大多都简单,可是部分选手或因为紧张,或因为胆小,或因为听力能力欠缺而无法回答。
而另外一部分选手却自信满满,发音地道、表演力强,和外教对话如流。还有的选手自行报名,自行排演节目,全程都不需要大人参与。武汉实验外校四(2)班的5名女生,利用午休排演课本剧《A happy day》。从故事的编写,到节目的排演,再到衣服、道具的选择,四个丫头自行完成。李亚婷说:“我们没有采用经典的英语故事,而是通过编写身边的小故事反映我们自己的生活,除了租衣服要*大人帮我们外,其他的我们都独立完成,因为这样才有意思。”
家长林斌说,这需要一个过程。她和5名好友带着各自的孩子连续两年参加楚天英语大赛,她们看中的就是过程。在这个过程中,这些6岁左右的孩子不仅学英语、学交往合作,还收获了自信。
林斌笑言:“我们就像一群走穴者,带着孩子参加英语比赛和一些单位的活动,每次衣服、道具等大包小包的,非常辛苦,但是这种集体学习和活动的氛围,让孩子们变化很大,从不敢开口到善于表现,从自私自利到学会合作,以后,我们会逐渐放手,让他们独立起来。”
既是比赛 也是学习
本次比赛有来自襄樊、黄石、十堰、鄂州等12个赛区的选手。虽然路途较远,但是各地选手和家长都很重视这次参赛机会,按时到达赛场。
襄樊市昭明小学五年级学生张志光的参赛节目是讲《白雪公主》的故事。虽然故事内容大家很熟悉,但是他一会儿扮演可怕的皇后,一会儿扮演可爱的公主,一会儿又要表演小矮人,绘声绘色,表情丰富。小家伙说,自己今年才开始学英语,但是很喜欢,一大早他就跟着襄樊赛区组委会包车到武汉,“爸爸妈妈都没来,他们相信我能一个人比赛,真的,我比赛时一点都不紧张。”
今年,十堰赛区是一个新增赛区。该赛区负责人说,经过初赛选拔,最后有40人参加决赛。经过两天的比赛,他发现本赛区的选手们和武汉赛区的相比,有一定差距,尤其是语音语调和现场表现力方面。
赛事影响不断扩大
由最初的2000余人参赛,到现在的2万余人;由原先的一个赛区,发展到全省范围内的12个赛区,如今,楚天英语大赛已经走过了四个年头,经过精心组织,它发展成为湖北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英语赛事,涉及范围广、参赛人数多、形式丰富多样,通过它选拔出来400多名选手进京参加全国总决赛,取得骄人成绩,其中在全国“蒲公英”和“星星火炬”比赛中获特金奖和金奖选手达180人。更重要的是,它始终挑战着哑巴英语,考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。
当一场赛事,选手水准高、评委权威公正、各个环节井然有序时,这就是一场质量颇高的比赛。为了做到这些,大赛组委会付出了很多努力。
四年来,大赛均由武汉市中小学英语教育专业委员会进行业务指导,该委员会负责命题和制订评分标准。本次大赛依旧如此,评委由武汉市英语教研员、大学教授、艺术研究专家、外教等成员组成。他们看重的是选手能否会口语交际、发音是否规范、表演是否生动等。
大赛评委、省教育学会外语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宋桂月说,口语比赛有利于开发学生的语言能力,这就包括了语言思维和语言逻辑。虽然大部分选手在口语类比赛中都是选择背诵一则英语故事,但是评委们往往会通过选手的发音、与其简单对话等方式观察选手的实际水平,也希望选手通过比赛有所进步。 另外,今年,在每名决赛选手的成绩单上会附加一个评委的评语,他们或对选手的语音语调,或对表现力,或对听力等提出建议。
英语启蒙早
发音却成问题
在比赛现场,记者采访了12名家长,经了解,有7个孩子都是6岁前启蒙学英语,最早学英语的是从3岁开始,这说明,现在英语启蒙越来越早。
但是,来自武昌省实验小学的两名外教Chris和Joe感觉, 大部分选手说的仍是一口“中国式”英语。 评委之一、《中学生英语》杂志社社长施跃进说,虽然学生们英语说得流畅,表演也生动,但是最大的问题仍是发音不标准。
他分析,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有两大原因:首先,国内英语师资水平有限,老师发音不标准,学生发音也难标准;其次,在启蒙阶段,孩子难接受地道、纯正的英语氛围。
“启蒙阶段,不在乎孩子是否读了双语班,如果教师发音不标准,反而害了孩子。所以选择老师很重要。”施教授说道。
出生于英格兰的外教Chris建议,儿童的语言模仿能力强,对任何一种新语言都具有极大的开放性,尤其体现在语音学习上。由于母语发音规则对儿童英语学习的干扰较小,加之幼儿学习可以借助大景的体态动作、动画片,所以能较快获得英语学习的乐趣。此外,启蒙学习还是要多听多看多说,在听力选择上,一定要选择地道的英语磁带和经典的动画片,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习。
另外,从比赛来看,部分家长为低年段孩子选择英文故事时,并不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,有的过于冗长和艰涩,选手们完全在背故事,一点都不理解,所以当评委问问题时,有些选手即使听懂了,但是因为没理解故事精髓,还是回答不出来。施跃进教授提醒,无论是讲故事,还是表演课本剧,许多选手选择的都是《白雪公主》、《灰姑娘》等经典童话,新意不够,建议以后多选择贴近生活的故事,反映多彩的校园故事。
本次比赛结果于12日公布,下周三的《教育金刊》上刊登特金奖、金奖选手名单。
